24
2025
-
10
砂型鑄造澆鑄系統的設計探討
作者:
砂型鑄造作為最古老且應用最廣泛的鑄造工藝之一,其核心優勢在于成本低、適應性強,尤其適用于復雜結構和大中型鑄件的生產。然而,砂型鑄造的成敗高度依賴于澆鑄系統的合理化設計,澆鑄系統就像鑄件的“生命通道”,其結構合理性直接影響鑄件質量、材料利用率和生產成本。通過多次的砂型鑄造模具項目研發設計,筆者也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,深刻體會到澆鑄系統設計的重要性,下面從澆鑄系統的組成、設計原則、常見問題及優化措施等方面系統探討一下。
澆鑄系統通常由澆口杯、直澆道、橫澆道、內澆道和冒口等部分組成,每個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。澆口杯主要用來承接金屬液,減少沖擊和氧化。直澆道負責引導金屬液快速進入型腔,同時保證足夠的靜壓力。橫澆道通常用來分配金屬液至不同內澆道,并起到擋渣作用。內澆道可以控制金屬液進入型腔的速度和方向,影響鑄件凝固順序。冒口則是補充鑄件凝固時的收縮,防止縮孔、縮松缺陷。澆鑄系統設計絕不是簡單地連接幾個通道,它決定了金屬液的流動軌跡、凝固順序和最終鑄件質量。澆鑄系統的每個細節都會影響金屬液的充型速度、溫度分布和氣體排出效率。設計時需要象規劃城市交通網一樣,既要保證“主干道”通暢,也要避免局部“堵車”。
澆鑄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 :(1)確保金屬液平穩充型,金屬液在充型過程中應盡量減少紊流,避免卷氣或氧化。例如,采用開放式澆鑄系統(直澆道截面積 > 橫澆道截面積 > 內澆道截面積)可降低流速,減少沖擊。(2)有效擋渣與排氣,通過擴大橫澆道截面積或設置集渣包以提高擋渣效果,利用金屬液流動慣性分離熔渣;在型腔最高點設置排氣孔或溢流冒口,排出氣體和冷金屬液;直澆道底部可設澆口窩緩沖金屬液沖擊,減少氣體卷入。(3)優化內澆道位置,內澆道的布置應使金屬液從鑄件厚壁處進入,以利于順序凝固。例如,在缸體支架類鑄件中,內澆道靠厚壁處側端,金屬液先充填鑄件遠端,再流向冒口方向,形成溫度梯度,以減少斷口縮松傾向。(4)適應鑄件特性,例如,薄壁件通常需快速充型以避免冷隔,采用多內澆道分散引入,增加澆注速度,厚壁件則需注重補縮,防止縮孔、縮松。
常見問題及優化措施:(1)澆不足或冷隔,原因:澆注系統截面積過小,金屬液流動阻力大,或澆注溫度過低。優化:增大內澆道截面積,提高澆注溫度,或增加補縮通道。(2)氣孔和夾渣,原因:金屬液流動紊亂,或澆鑄系統擋渣能力不足。優化:增加橫澆道長度,采用傾斜式澆口杯,或在直澆道底部設置緩沖窩,在氣孔位置附近增加排氣裝置,(3)縮孔和縮松,原因:補縮不足,冒口設計不合理。優化:采用保溫冒口或發熱冒口,提高補縮效率,或調整內澆道位置以優化凝固順序。
砂型鑄造澆鑄系統的設計是一門融合流體力學、熱傳導學和金屬學等多學科知識的復雜工藝。優秀的澆鑄系統設計需要在充型平穩性、擋渣效果、補縮能力和金屬利用率等多個目標之間取得平衡。隨著模擬技術和優化算法的發展,澆鑄系統設計將更加精準和高效。未來,智能化、綠色化的澆鑄系統設計將成為鑄造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,為提升鑄件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提供新的解決方案。作為鑄造工作者的一員,應不斷學習、實踐和創新,以提升鑄件質量,推動行業發展。
30余年專注于汽車零部件生產及研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