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
2025
-
10
陪 伴
作者:
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,守候是最溫馨的承諾。
隨著母親節的到來,渴望陪伴母親的心情越發迫切。生身母親在早些年因病去世,離開我和哥哥已經有三十四年了。在這空缺的三十四年中,我的生命里出現了另一位母親,她是我丈夫的母親,是孩子的奶奶,她填補了其中二十六年的空缺,讓我重新成為一個有母親的孩子,漂泊的心再一次有了令人安心的歸所。
我還記得第一次喊她“媽”的感覺,這樣的稱呼在我生命已消失許久,再一次喊出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,心情是激動又有些膽怯,我好像是流淚了,也好像沒有,她似乎給了我一個擁抱,又好像沒有,再次回憶起來細節都是朦朧的,但感覺還記得。那般“怯”的感覺在她跟別人說起我時說“這是我們家孩子”開始便煙消云散了。我成為了她心里的孩子,她成了我真正意義上的母親。
和媽相處的時間有二十六年之久,生活并不一成不變,我們一起經歷幸福,她見證我做母親,和我一起愛那個鬧騰不已的小生命,一起經歷磨難,生活哪有那么順遂,那些突如其來的磨難避無可避,她說這是我的命,苦嗎?是苦的,但我的命里有這樣一位和我一起撐起一切的女性。沉舟側畔千帆過,再回首相互支撐的日子也沒那么難過。我甚至相信這一切是上天的刻意安排,安排她來到我的身邊,來彌補我人生中最大的缺憾。
很幸運能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和媽媽相遇,她的出現補上了我人生的缺口,她也許不是站在我前面替我阻擋所有風雨,但她一定站在我的身后,為我托底,給我力量,讓我無后顧之憂的奮力向前,這是媽媽給的安全感。
母親沒有信仰卻也不沾葷腥,母親也很善良,如果功德真的存在,母親的靈魂大概是發著光的。母親是勤勞的小老太太,我見過經她手的荒地變成生機勃勃的耕地,這是神奇的力量,在母親的身上感受到地母般渾厚的精神。母親那個年代的生活并不富裕,建國初期,經濟恢復發展時期,日子都苦,種植紡線織布這都是時代賦予母親的技能。譚山不是平原,沒有平坦而肥沃的土地,那是一座座山,貧瘠的連草都吝嗇在這里生長,但就是這樣陡峭而瘠薄的山被母親和父親一點點盤出了一階階梯田。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經營的過,十年二十年再回首,猛然發現原來曾經的日子那么苦,而現在那一切都像翻書般簡單的過去了,但回看過去,依舊會被母親如同狂風下勁草般的生命力而震撼。耕種是母親來到城里也未放下的技能,母親在家門口和未開發的河畔旁擁有了新的土地,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作物,這不單單是老太太閑時的消遣,是母親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,更是對兒女的幫扶。母親有自己的生活哲理,生活不是一下子就好起來的,人生的逆境不可避免,想埋怨和想不通的時候就去勞動吧,勞動不會欺騙你,打掃也好種地也好,總會有收獲的。人生開局拿到荒地并不可怕,我見過荒地也能結出甘甜的果實,這是母親教會給我的人生道理。
日夜相伴的日子很長,但在一瞬回望卻也覺得很短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要走,母親在2015年選擇一條回家的路,作為子女我們沒理由阻攔。母親不是丹江口人,她的家鄉在譚山,陪伴子女打拼事業來到這座城市,一住就是小半輩子,在譚山有闊別已久的親人,有祖屋和傳承下來的田地,山上埋葬著母親的親人,這是拴著母親的風箏線,牽絆著母親的心。在子女生活穩定,子女的孩子都逐漸獨立的2015,母親聽從內心呼喚回到了那座山。
自從母親回鄉,每逢放假就回老家變成生活新的習慣。譚山離這里不算太遠,除了長假,偶爾周末也會趕著趕著回去,但是這也讓我覺得杯水車薪,陪伴的時間太短了。實際上,想太多只是徒然,生活不會因為思緒繁雜而時間停止,最該做的便是且行且珍惜。在老家的每一天我都是與母親同睡,每次都像是有說不完的話,我給她講我的最近,她給我講她的農作物,從天邊說到眼前,好像我們從分開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攢要說的話,那些彼此未曾在一起的時光在相互傾訴中相互融合,就好像我們未曾分離。
寫到這里我的母親不止是我的母親,她更像是所有母親的縮影,在我寫下的這些文字里,你是否會有熟悉之感,是否看到你母親的影子,看到那個為家庭操勞的身影。年歲的增長讓人變得沉穩,沉默也隨之而來,那些關于愛的話題在心中變成幼稚的代名詞,愈加難以開口。矜持會讓我們難以表達愛,但是不會剝奪我們愛的能力,愛這樣一個抽象而不具象的東西藏在生活的各個地方,我寫下文字是愛,做飯說話,這些日常環節也飽含愛意,愛母親的每一天都是母親節!
又快要到母親的生日,寫下這些回憶,心里滿滿的溫暖,這算是我為母親準備的一份特殊的壽禮,希望母親身體健康,萬事如意,最常見的八個字含著最樸素真摯的祝福!
30余年專注于汽車零部件生產及研發